首页
彩票七个号中了六个多少钱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彩票七个号中了六个多少钱 > 新闻动态 > 欧盟赌输了,解散不是假设,中方派人赴欧建厂,暴露欧洲最大痛点

欧盟赌输了,解散不是假设,中方派人赴欧建厂,暴露欧洲最大痛点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3:21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2025年夏季,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70亿欧元建设的新厂正式启动,首批2000名中国技术工人已开始工作。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海外扩张,更是一次重击,敲打在了欧盟工业政策的痛点上。

欧洲原本希望通过绿色转型来实现经济复兴,却发现自己缺的并非资源,而是技术、人才与时间。而更令欧盟尴尬的是,来自中国企业的技术援助并没有被排斥,反而成了他们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在这场博弈中,欧盟本打算做“庄家”,却最终成为了押错筹码的赌徒。曾经引以为傲的欧洲汽车工业,现如今却成了拖后腿的负担。德国的大众、宝马和奔驰三大巨头在电动车的转型上步伐缓慢,2024年电动车销量占比仍不到15%,而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达到27%。

展开剩余87%

曾经的技术优势如今成为了历史包袱。欧洲仍在研究内燃机,而中国早已着手研究电池管理系统;当欧洲刚发布混动平台时,中国已经开始量产固态电池。 《金融时报》也毫不客气地指出,欧洲车企过于依赖传统技术,错失了电池和智能驾驶这两大关键赛道。

更为严重的是,整个电动车产业链的主动权早已不掌握在欧洲手中。欧盟90%的锂电池依赖进口,而电池的关键材料——正极、隔膜和电解液等,70%都来自中国。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项研究更是直言不讳:欧洲每生产一辆电动车,都需要从中国进口价值3.5万欧元的零部件,谁才是真正的“制造强国”,一目了然。

问题的根源远不止此。欧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《净零工业法案》,计划到2030年实现550GWh的本土电池产能,然而目前连四分之一的目标都未完成。与此相比,美国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一出台,欧洲车企纷纷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,2023年仅在美国的投资就超过了200亿欧元。德国一方面呼喊着要“减少依赖”,另一方面却眼睁睁看着车企外流。

此外,欧盟的政策摇摆不定,导致技术路线混乱。欧盟一方面押宝氢能,另一方面又转向纯电动,最终两者都没能取得突破。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,欧洲氢能项目的平均推进周期比中国长了18个月。

这并非偶然,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战略失误。欧盟本以为掌握了标准就能主导未来,但却没想到未来的游戏规则已经由中国重新定义。

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建厂,并非单纯的市场扩张,而是一种“主动救场”。欧盟内部已经清楚地意识到,如果没有中国技术,像斯泰兰蒂斯这样的巨头都无法生存。西班牙副主席瓦克耶罗直言:“没有中企的技术,我们的未来将岌岌可危。”这一番话虽然刺耳,但却是现实的写照。

在技术方面,中国掌握了全球57%的电池专利,CTP技术、电池包体积利用率、续航安全性等关键技术,欧洲目前都难以追赶。宁德时代的第三代CTP技术使得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达到72%,而欧洲同类产品的体积利用率仅为58%。并且,中国制造的电池成本相较欧洲具有显著优势。根据西班牙《国家报》的估算,中国企业的电池工厂单位产能投资成本比欧洲低30%,人工成本则是德国的五分之一。这意味着,中企的投资能使整车制造成本降低约40%,这一差距足以决定整个行业的利润和生存。

不过,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过于强大,而在于欧洲自身的乱局。匈牙利和西班牙热情欢迎中国企业投资,而德国却反应冷淡。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曾警告中企技术进入欧盟是“战略风险”,结果欧盟的电动车关税从21%降至9%,并又开始进行反补贴调查,让整个政策方向变得不明确。

尽管如此,并非所有人都在等待崩溃。大众与比亚迪已成立合资公司,联合开发MEB平台;斯泰兰蒂斯则直接采购宁德时代的电池,用于生产新款菲亚特。 《经济学人》指出,这标志着“技术封锁”开始走向“技术共生”。然而,这场转型对欧洲来说,仍然是痛苦的。

欧洲的工业并非没有机会,而是反应过慢、犹豫不决。当中国技术团队开始进驻欧洲工厂,比亚迪的电动巴士也开上了巴黎的街头,欧洲才发现,合作并非威胁,而是最后的机会。眼看着车企纷纷外迁,欧盟最终意识到,仅靠政策口号并不足以撑起未来。

为了应对这一局面,欧盟推出了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,计划到2030年建设100座电池工厂。然而,现实却是德国经济部估算,整个电池产业链的建设成本将达到4800亿欧元,而欧盟一年的预算只有1650亿欧元,显然账不对。

因此,欧盟决定采取“两头通吃”的策略,希望中企能够转让部分专利,以换取市场准入,但宁德时代直接拒绝了这一提议。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对此评价道:“既想合作又想遏制,这不过是政治幻想,根本没有产业逻辑。”

与此同时,欧盟还试图摆脱美国的技术控制。马克龙主推的“欧洲优先”战略,意图通过增加驻美大使馆科技参赞的编制,恢复技术主权。然而,美国的《芯片法案》已经吸走了欧洲半导体产业120亿欧元的投资,甚至还未等“重建”,人才和资金就已经被吸走。

尽管如此,中欧之间的合作仍在悄然推进。2024年,中欧班列运输的新能源汽车超过了15万辆,杜伊斯堡港的CEO斯塔克也直言不讳:“没有中国市场,我们的绿色转型根本无法推进。”

欧盟的问题并不是没有方向,而是走得太慢。要保护自己的产业,欧洲必须接受合作;如果想要保持地缘独立,必须放弃空想。欧洲面临的不是谁依赖谁的问题,而是如何在变化中站稳脚跟。只有放下身段与中企共生,才能在这场全球产业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这场赌局尚未结束,但欧盟已失去了先机。随着宁德时代的生产线在布达佩斯投入使用,比亚迪的电动巴士驶入巴黎街头,欧洲终于意识到,产业竞争的关键不在于封锁对方,而在于谁能跑得更快、看得更远。欧洲若继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,只会使自己的工业基础日益空虚。

时代不会等人,产业也不会讲情面。与其筑墙,不如造船。找到正确的方向,才是欧洲唯一的出路。

发布于:天津市